【乡村振兴“满天星” (133)】 “村村鱼灯”的启示

发布日期:2025-02-21 09:25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责任编辑:市外办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今年春节,瞻淇鱼灯、汪满田鱼灯再次火爆出圈,去歙县看鱼灯上榜美团旅行“十大非遗热门玩法”,全省唯一。

不仅歙县,全市其它区县很多乡村的年节、年俗活动,鱼灯几乎都是主角之一,那“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精彩场面,成为黄山乡村的一抹亮色。

徽州鱼灯起源于南宋,承载着“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是徽州地区传承悠久、保存完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近年来,黄山市深入挖掘鱼灯文化内涵,在短视频传播、数字化记录等新技术手段的助力下,传统鱼灯活动逐渐演变为文旅融合的符号性项目,走出徽州,走向全国,游向世界,成为黄山文旅和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

鱼灯文化对文旅产业的积极影响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徽州鱼灯活动带动了乡村旅游、民宿、手工艺销售等产业发展。例如,汪满田村通过鱼灯表演吸引游客,民宿数量增加,户均收入增加两三千元;线上小鱼灯销量激增,部分村民收入与打工工资持平。  

今年春节期间,黄山市通过鱼灯嘉年华等38项活动,全面拉动全域旅游消费,形成“夜经济”最亮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传承与创新并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数字化手段(如短视频、3D建模、虚拟现实)记录工艺、扩大传播,吸引年轻人广泛参与研学体验。

通过鱼灯形态与表演形式创新,开发新式灯笼、融入现代审美元素,既保留传统风貌又满足市场需求。  


地域品牌与凝聚力增强


徽州鱼灯成为黄山市文化符号,是黄山市推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呈现。  

“嬉鱼灯能强化社区凝聚力,促进村庄团结,推动乡村治理。

徽州鱼灯存在的发展隐忧  

过度商业化冲击原真性

徽州鱼灯表演从原来的自发民俗逐渐演变为越来越多的商业演出,脱离原生环境的鱼灯,被质疑“失去原味”。  也存在部分村民因利益分配不均产生矛盾。例如,抬鱼灯者有“为他人做嫁衣”思想,积极性下降。

传统传承模式面临挑战

青壮年外流导致鱼灯制作劳动力缺乏,大型鱼灯因人力不足逐渐简化,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依赖短期流量,缺乏长期保护规划,数字化档案库建设仍不完善。  

同质化竞争与生态压力

黄山市越来越多的乡村均推出鱼灯活动(如汪满田、瞻淇、西溪南、呈坎、宏村、齐云山等),民俗同质化可能导致游客审美疲劳,削弱鱼灯的独特性。  

大量游客进入黄山市的村落,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如交通拥堵、垃圾处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