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改变了黄山什么?
2024年底,中国新闻周刊在京发布了《2024活力之城文旅指数报告》。黄山与广州、武汉、哈尔滨、成都、南京等城市一同入选“2024年度活力之城”案例。
相较于侧重于展现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的静态美“秀美之城”,“活力之城”则更注重城市的创新能力、经济活力、社会发展动力以及对人才和资源的吸引力等多个维度的动态表现。
从“秀美之城”到“活力之城”的背后,是黄山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成果,尤其是创意元素的深度融入,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创意黄山”
“创意”源自何方?
作为拥有“黄山”和“徽州”这两大超级IP旅游城市,黄山市一直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然而“黄山”这一IP的声名大噪也往往会让人们忽略“黄山”这一城市本身。为了打破这一刻板印象,黄山市巧出新招,选择主动求变、通过创意进行“二次创业”。
“创意黄山,美在徽州”是黄山市在国内外进行城市推介的新口号,与此同名的纪录片还曾接连斩获两项国际电影大奖。
那么这其中的“创意”究竟源自何方?又是为何能与黄山“双向奔赴”?
约翰·霍金斯于上个世纪提出的“创意经济”。
简单来说,创意经济是一种以创意为核心驱动力的经济形态,是指那些源自创造力、技能和天分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经济形态。
作为以设计闻名于世的国家,芬兰常常被视作北欧风格的代表。而赫尔辛基设计区是芬兰设计的核心展示地,众多设计工作室、商店和画廊云集于此,被称为“世界设计之都”。
像阿尔托设计品牌的玻璃制品和家具,设计独特、品质上乘,在全球市场大受欢迎。在科技方面,诺基亚虽历经变革但在通信技术等领域仍具影响力,新兴科技公司如 Supercell 专注游戏开发,其《部落冲突》等游戏拥有海量全球玩家。
政府大力支持创意产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发展。这里还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促进设计与科技的跨界融合。创意产业的繁荣带动了旅游、餐饮等相关行业,使赫尔辛基在全球创意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一席,成为各地借鉴学习的榜样。
▲赫尔辛基集市
对于黄山来说,其本身就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如黄山风景区的奇松、怪石、云海等自然奇观,西递宏村为代表的传统古村落,以及徽派建筑、新安医学、徽菜等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些都为创意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过去,黄山市凭借观光旅游发展模式收获了诸多成果,使黄山市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奠定了其在旅游界的重要地位。新旅游时代,全面释放黄山市自然与文化资源的深层能量、呼应游客日益丰富多元且个性化的需求维度,需要一点新招。
创意经济的特点与黄山市的资源禀赋高度契合,能够将黄山市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通过创意的包装和推广,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为黄山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2
从“四千工程”开始
理念决定方向,思想决定行动。“创意”的种子根植进人们的心中,抢占新风口、选准新赛道,才能结出“创意”之果。
回首2021 年,黄山市创新启动实施了以千名干部驻企(项目)服务、千名人员体悟实训、千名人才汇聚黄山和千名干部下乡助力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的“四千工程”。
跳出黄山看黄山市,想要在发展上对接,首先要在思想上对接。思维打开,路也就多了起来。
为了挖掘先进地区的“致胜秘诀”,黄山市派出干部和企业家赴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16个地市310余家单位跟班学习、体悟实训、交流对接,累计走访企业、行业商协会等1630余家。在城市的交流互鉴中,黄山不断打开自己发展思维。
“千名人员体悟实训”让干部和企业家走出黄山,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后,积极推动新文旅项目落地,促使黄山更加注重打造新业态、新产品、新体验,提升城市现代感,同时也让黄山在发展创意经济时更注重规划与落地,将先进理念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具有黄山特色的文旅产业。
西溪南国际“村 BA”、磻村“徽州有戏”等,让乡村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而是以创意驱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了乡村发展思路,打造出集自然美景、文化底蕴、现代生活于一体的“乡村会客厅”。
走出去、沉下去、跑起来,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这支由824名干部、257名企业家组成的黄山市“梦之队”也像一颗颗种子,将创意的理念输送到黄山一线。
从新安江畔看
创意如何赋能城市更新
屯溪滨江路地处黄山市屯溪区核心地段,依傍新安江,地理位置优越,是城市形象展示的关键窗口与居民生活核心区域,承载城市发展记忆,见证历史变迁。一直以来,滨江路都是黄山本地人和游客们散步休闲、体验沿江美景和徽州文化的好去处。
在传统模式下,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不高,基础设施陈旧,公共服务功能有限。步道太窄,灯光不足,休息设施少,这些都难以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城市文化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未能有效整合周边文化资源,致使文化价值闲置、城市文化特色也不明显。
而近年来,创意经济理念为滨江路的发展带来转机。自 2023 年起,黄山市住建局积极践行“微改造、精提升”战略,巧妙融入生活美学元素,全力推动滨江路的转型之旅,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
找到亮点,发挥创意,旧景也能“亮新意”。结合“活力橙”的主题颜色,滨江路打造了一个个创新微空间。“黄山同心圆” 主题广场的设立,将爱情与黄山的自然人文底蕴巧妙融合,既赋予古老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又为市民和游客打造了独特的情感寄托之所。
街角花园繁花似锦,配以精致的花镜花卉,与爱情漫步道上的诗词灯相互辉映,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让人们在不经意间穿越历史长河,感受传统文化的深沉魅力,也使得黄山市的文化传承有了更鲜活、更具创意的载体,城市文化形象得以进一步彰显与提升。
像这样“微改造、精提升”的案例,黄山还有还有很多。从安东路的花漾世界到戴震公园的两期“焕新”,黄山市让城市的有机更新上触天花板,下接烟火气。
仅仅改变景观还远远不够,配套的服务还要紧接跟上。巧借数字创意的东风,城市服务得以注入强大动力。
黄山风景区全力打造智慧旅游服务体系,除了便捷的多元支付方式外,还上线了智能导览 APP,和支付宝合作,打造了国内首个“全程AI伴游”景区。
游客只需轻点手机,即可获取景区精准的实时导航、景点详细介绍以及个性化游览建议。
此外,景区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部分景点设置互动体验区。例如在莲花峰观景台,游客佩戴 VR 设备,便能仿若置身云海之中,全方位领略黄山四季变换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种数字化创意应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还让黄山在旅游科技前沿占据一席之地,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内外兼修”做好一切准备后,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完美的作品端上桌。如何让这个活力的黄山被看见,需要多管齐下。
一方面,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旅游盛会,在国内外多次推介。在2024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黄山市以“美好安徽 迎客天下”为主题,重点推介“烟雨大黄山 心灵休憩地”区域文旅品牌。
国际展会上,也常见黄山的身影。近年来先后参加了纽约亚洲文化节、联合国“何以文明”图片展、纽约“中华之夜”、德国柏林国际旅游展览会等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交流活动。
另一方面,创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人“请到家里来“。
今年以来,黄山市就已经成功举办2024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全国工商联港澳执常委考察团大黄山推介会、“老外讲故事 相约大黄山”、“国际青年看中国·安徽黄山行”、联合国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乡村发展和政府治理国际对话会议、“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官员研修班、海外华文媒体走读黄山等多场主题活动……
除了锚定境外旅行商、旅游局局长等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的高差交流外,黄山也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深入黄山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亲身体验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徽剧表演到徽派建筑营造技艺,从新安医学养生之道到徽菜烹饪艺术,让国际友人在沉浸式体验中成为黄山文化的传播者,让切身感受后“洋面孔”向“洋面孔”宣传,甚至选择留了下来,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创业,成了“新黄山人”。
至此,黄山市不断刷新人们对它的印象,让黄山IP闪耀世界。
“创意”下乡
“村字号”IP打造乡村新名片
黄山市将“千万工程”作为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建设高质高效农业强市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精品示范村项目建设。
2024年度,黄山市新增省级精品示范村25个,总数达到48个,数量位居全省第1。
黄山乡村是画里乡村、文化容器,黄山所具备的重大战略、独特价值,主要承载于乡村、体现在乡村。
与城市有机更新的思路类似,针对乡村,黄山打出了从“五微”走向“五创”实现“五美”的组合拳,将品牌化的风吹进乡村。
在重视乡村传统建筑与自然景观的保护修复换新乡村面貌。各乡村立足特色,打造了一大批新兴的网红精品村,截至2024年10月,已有276个徽州村落蝶变“微景区”。
透过“村碗”看,“徽州味 赛村碗”端出200余碗,以“茶花草鱼”为重点的乡村全产业链总产值超千亿元,立顿、小罐茶、谢裕大、祁红、六百里等茶叶品牌日益靓丽,数千家徽州美宿成为链接城乡融合的新空间新平台,绿野仙踪西溪南、塔川秋色等276个乡村微景区成为核心吸引物,乡村年接待游客超5200万人次、总收入超400亿元,乡村旅游覆盖七成以上村庄,10万农民变身景区服务员、乡村CEO、民宿管家。
从“村创”看,通过组织化方式把各方面人才集聚到乡村振兴事业中,祁民公社、黑多岛、河傍微住“壹米计划”等数字游民社区人才济济,以丰梧季等为代表的乡村主理人模式不断释放活力,金融专员、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助理员、村落徽州文化特派员等汇聚基层,千余名乡村设计师、乡村运营师、乡村推介官扎根黄山,新村民与原住民互助融合、共同成长,一个又一个徽州村落被唤醒重塑。
从“村戏”看,乡村戏曲节深受欢迎,磻村有戏、璜田徽剧焕新焕发,“许村有喜”、乡村书屋、乡村咖啡屋等主客共享文化新场景嵌入百姓生活,黄山乡村成为丰富生活内涵、发现时代价值的“梦里老家”。
从“村赛”看,通过乡村生活美学设计大赛等系列赛事、国际村ART等汇聚全球创意美学,撬动自然生态、徽州村落与艺术赋能的共生效应;以村景融合理念推进乡村建设,连续18个月召开专题会议推动重点乡镇改造提升,各乡镇、景区相互比学赶超,汤口、岩寺、齐云山、南溪南等镇村面貌焕然一新,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
从“村官”看,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开展“百名村官话振兴”活动,选树70余个乡镇和220余个乡村典型从“幕后”走到“台前”,化身镇村“代言人”“推介官”;开展乡村干部“擂台比武”257期3100余人次,组织乡村书记赴浙江体悟实训,在实践中淬炼出更多懂党建、善管理、会经营的“多面手”,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94.4万元,徽州区、黟县突破100万元,群众生活更殷实更有获得感。
创意发布不断
黄山文旅永远走在路上
2024年11月27日上午,安徽文旅“皖美冬日”营销推广季启动仪式暨2024年第十期黄山文旅新品发布会在黄山风景区举行。
仅2024年开春至今,黄山已经举办过“来徽州 上春山”“烟雨徽州 诗意田园”“四季黄山 相约秋天”等多场文旅新品发布会,涵盖黄山三区四县多个旅游景区和精品民宿、亲水运动、康养旅游等多个文旅系列产品。
“我们在重塑黄山,因为黄山的价值不仅在山水间,还在人文,在于它开放的姿态,理解现代人、年轻人喜欢什么,这是我们想要呈现给世界的新黄山面貌。”
和黄山文旅的新品发布会一样,黄山文旅也一直走在路上,不断刷新人们对黄山的印象,将“徽州”“黄山”这两大 IP 自然地推介出圈,在激烈的文旅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向着更广阔的未来大步迈进。
在文旅产业发展中,黄山积极探索“IP + 文旅”模式 。
2024 年 6 月 12 日,阅文创作大会在黄山召开,300 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网文作家、漫画家、短剧及影视创作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 “大黄山”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探索文旅融合的全新空间。
阅文集团携手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启动黄山主题征文大赛,并落地首个“阅文书院”,为创作者提供采风、交流空间,鼓励他们将徽文化与现代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 IP,进而推动 “大黄山” IP 在影视制作、动漫创作、游戏开发、文创产品设计等全产业链的发展,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阅文集团还在大会上正式发布了10 亿元生态扶持基金,宣布未来将在前置 IP 孵化、IP 视觉化开发、多模态基建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陪伴创作者成长,为“大黄山”IP 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和资源保障,助力更多优秀作品和文化 IP 的诞生与成长。
新业态项目与场景打造也是黄山文旅的一大亮点。
从大处着手,黄山演艺城突破了传统旅游演艺的单一模式,将多种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出多元化的演艺内容。
黄山演艺城由浙秀演艺集团和黄山旅游股份共同投建,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演艺型景区。它以国风沉浸式表演为核心,推出了大型史诗文旅演艺《徽秀》,该剧目整合了来自北京、深圳、浙江等多个省市的行业精英团队,从文学、音乐、舞蹈到多媒体、声光、特技、服道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
在场景打造上,更是亮点频现。首先是《徽秀》剧场,可容纳 1600 余名观众,是黄山市区目前最具规模、最专业的演艺中心 。剧场内全新的灯光系统、国内率先使用的全息 LED 屏以及大型舞台机械,营造出奇幻的氛围,让游客仿佛置身于梦幻之境。
此外,演艺城还有“奇遇徽州”和“不夜黄山”两大主题空间。“奇遇徽州”以“徽州十二时辰”为主题,再现了古徽州的生活场景,设有各种主题展区和美食街区。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徽商百业、徽雕牌坊等传统文化展示,还能品尝到正宗的徽州美食和时尚茶咖。 而“不夜黄山”则以“屯溪小上海”为主题,重现了十里洋场的繁华旧梦,有选美大赛、街战场景等精彩表演,让游客沉浸其中,感受别样的风情。
同时,演艺城中的 “飞越黄山” 5D 影院与 “台风来袭” 沉浸影院,采用高科技声光和大型机械打造惊险沉浸体验,还有儿童剧场、奇遇徽州中心舞台等采用参与性与自娱性相结合的沉浸表演方式,为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而“向云端”“三棵树”等微景区以小而精、小而美的独特魅力,成为文旅市场的热门打卡地。
“向云端”微景区坐落于云雾缭绕的山巅,游客漫步其间,如置身仙境,可将黄山的壮丽云海尽收眼底,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磅礴;
“三棵树”微景区则以苍劲古老的三棵树为核心,周边环绕着古朴宁静的村落与田园风光,游客在此可探寻岁月的痕迹,品味乡村的质朴与宁静。
这些微景区与演艺谷形成互补,游客白天游览微景区,晚上观看演出,丰富旅游体验。
不管是演艺谷还是“向云端”等微景区,都是黄山为了打破传统的景区观光式的静态旅游,向全时段、体验性、享受性与互动性的旅游而付出的努力。
今年十一前夕,黟县塔川村口的一处景区旅游公厕经过创意爆改,化身一座咖啡馆,取名“塔川咖啡”,这样强烈的“反差萌”,成了吸引年轻人的“诗和远方”。
这处咖啡馆是塔川村集体与村里两名原乡人合作的成果,将山野场景与新兴业态融合,通过场景吸引流量,再通过产品进行转化,实现店铺变景点,可玩可拍可传播,为塔川引流,为村集体增收。
塔川咖啡主理人孙敏是黟县人,在宏村经营了多家网红店铺,这一次应邀改造塔川咖啡,他也颇有心得,在孙敏看来,如何丰富景区业态,打造能出圈的店铺,在产品差异化越来越小的今天,产品思维已经不是第一位。
除了打造新业态,黄山市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大文章,大力推动农文旅康跨界融合。
新安岐黄夜将古老的中医文化与现代旅游完美融合,游客在参与中医养生讲座、品尝养生药膳、体验传统中医理疗的过程中,深入领略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齐云打铁花这一传承千年的民俗活动,如夜空绽放的绚丽烟火,让游客在欣赏璀璨铁花的同时,亲身参与互动体验,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炽热魅力;
徽菜美食更是以其独特风味与深厚文化底蕴,让游客大饱口福,在品尝地道徽菜的过程中,了解徽菜的精湛制作工艺与悠久文化传承,体会徽文化的独特韵味。
此外,黄山还巧妙将文化旅游与农业、体育、康养等产业有机结合,推出乡村旅游、户外运动、温泉康养等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与线路,全方位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为文旅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促进其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从传统的“门票经济”转向“创意经济”,从“靠山吃山”到“走下山,走出去”,黄山的农文旅产业转型是一盘更大更新的棋。怀着一颗创意之心,黄山永远走在路上。
2021年中外文化创意产业安徽发展大会暨黄山旅游节上提出要将黄山市打造为“创意创新的活力之都”。三年后的黄山被评为“活力之城”。
创意吹遍了黄山的城市街巷、乡村田野与山水之间,带来了改变与活力。让黄山成为 “秀美之城”、“活力之城”。
创意经济的植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创意在黄山市的慢慢植入,打开了全新视野。它让黄山市看到了城市发展的新形态。以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视角审视自身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意识到这些资源不仅仅是静态的景观,更是能够通过创意的整合与转化,成为富有情感连接和文化内涵的独特产品与服务。
未来,一颗颗创意的种子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向着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远方稳步迈进,为世界呈现一个既保留深厚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创意活力的黄山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