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征求《黄山市推进大黄山世界级 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通知

征集时间:[ 2024-01-25 00:00 ] 至 [ 2024-02-26 00:00 ] 状态:已结束 信息来源: 市发展改革委

为加快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青春友好的旅游强市和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根据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和市委七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我委牵头起草了《黄山市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网络发送电子邮件或以信函等方式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公开征集意见起止时间:2024年1月25日至2月26日

一、信函方式。邮编:245000;地址:黄山市天都大道1号市委市政府大楼605室;收件人:黄山市发展改革委发展战略和规划科

二、网站征集渠道:在网站征集正文底部“发布意见”版块中直接留言。

三、电子邮箱:hssfgwghk@163.com 联系电话:0559-2325805

四、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和依据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把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新高地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坚定不移推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明确提出“支持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2023年12月29日,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省《行动方案》),大黄山建设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红利、最大动能。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大黄山建设决策部署,我委牵头起草了《实施方案》。

(二)起草过程

2023年8月31日,凌云书记在全市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围绕大黄山核心高地,构建“1+7+N”总体布局,加快建设“山水村夜”文旅产业新坐标系。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2023年9月,我委正式启动《实施方案》起草,并于2023年10月、12月,发文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意见建议。今年以来,我委认真学习吸收孙勇副省长主持召开的大黄山建设座谈会、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的2024年春节假日文旅工作专题会商会、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的大黄山建设工作专题会议精神,结合省《行动方案》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将我市最新工作内容纳入《实施方案》,形成本征求意见稿。

(三)《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市《实施方案》总体参照省《行动方案》框架进行编制,结合我市实际予以调整完善。主要不同是:一是增加“1+7+N”总体布局。“N”中提出:将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作为大黄山建设先行区,实施大黄山重大工程领航行动,实施乡村满天星场景工程。二是注重2024年工作框架的拉开。提出:2024年,大黄山建设大幕全面拉开,布局一批能够带流量、聚营收、能变现的新业态、新产品。重点围绕六大高端服务业,从物理空间、业态打造、项目建设、产品供给、企业培育、人才引育等方面提出具体任务。三是注重工作措施做到量化实化。提出“力争5年内新创成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建设‘八音迭奏’全球顶级高端酒店群,两年实现世界八大高端酒店集团全覆盖”“引进海内外知名美食品牌50个以上”“创成安徽省长三角康养基地10个以上”“积极争取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等认证”等具体举措。四是注重指标提档升级。提出“2024年,全市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10%、突破9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2%、突破830亿元,入境游客数超10万人次,过夜登记游客超3000万人次,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35%以上”等目标,以及“力争住宿、餐饮营业额和批发、零售销售额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前5年旅行社营收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徽派古建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体育产业营收年均增长15%以上”等量化指标。

市《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七大部分,共十二个方面、三十五节。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建设步骤和目标等内容。

第二部分,总体布局。主要包括打造大黄山核心高地、建设7大主题功能板块、构筑N个项目支撑等内容。

第三部分,建成六大世界级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

在休闲度假方面。一是高质量打造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景区度假区。包括打造大黄山世界级景区、高能级旅游度假区、中国画里乡村等内容,分别制定了具体量化性目标。二是高水平培育国际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主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丰富业态和产品供给。具体内容是:①建设以徽菜好物为代表的“世界美食之都”,在餐厅培育、徽菜推广、天南海北菜系引进、美食街区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壮大、预制菜产业发展、开展活动、餐饮业营收等方面提出8项具体任务;②打造世界知名顶级酒店集群,在高端酒店、民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宿业营收方面提出4项具体任务;③打造“中国东部自驾游天堂”,在自驾游线路打造、活动举办和配套基础设施打造、开放式交旅融合服务区等方面提出4项具体任务;④打造全国知名研学之都,在研学品牌、竞赛IP、研学基地、研学线路和导游专业化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5项具体任务;⑤打造多元主题定制化的高端旅游首选地,在打造主题游、生态游、探秘游、健身游、配套设施及旅行社营收等方面提出6项具体任务;⑥构建“乐享黄山”文旅消费新场景,在大型旅游综合体、旅游休闲街区、综合性购物中心、特产连锁购物中心、免税店、东南亚特产专卖、本土消费品牌、消费场景打造、壮大夜间消费、批零销售额等方面提出10项具体任务;⑦打造“Z世代”潮趣网红打卡地,提出发展音乐嘉年华等新业态和建设全国首个轨道上的主题乐园等具体任务。三是高层次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包括加强与国际旅游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等内容。

在医疗康养方面。一是打造国际康养旅居最佳栖息地。重点从物理空间建设上进行破题,包括深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建设和加快建设高端特色康养示范基地等具体内容,在长三角生态绿色康养基地挂牌、创建省级长三角康养基地、培育世界级标准社区、创建森林康养基地和旅居养生养老基地打造等方面提出5项具体任务。二是丰富康养产品供给。包括打响黄山特色康养品牌和加大对外招康引养等具体内容,在新安医学传承、康养产品、康养旅游品牌、“五优康养”标准、康养活动、“黄山护工”品牌、康养城市联盟、招康引养、职工疗休养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9项具体任务。三是构建现代化康养产业体系。主要围绕“药、械、医、美、检、食”,深化康养产业供给。具体内容是:①创新发展医药产业,在中医药振兴发展、培育祁门蛇药、中药配方颗粒剂生产、干细胞消费级产品研发应用等方面提出4项具体任务;②大力发展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提出谋划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等具体任务;③提升医疗能力建设,在发挥新安医学机构作用、开发特色中医诊治项目、建设区域性互联网医院、建设黄山国际康养学院、打造区域医疗中心等方面提出5项具体任务;④发展医美行业,在引进高端品牌医美企业、发展先进医疗美容技术、医美产品研发生产等方面提出3项具体任务;⑤发展高端健康管理,在引进体检机构、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等方面提出2项具体任务;⑥研究开发食疗产品,提出药食同源衍生产品研发和打响“新安养生宴”品牌等具体任务。

在文化服务方面。一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主要从文化服务业态供给上进行打造提升。主要内容是:①创新发展世界级演艺产品,在演艺产品、演艺载体、演艺机构等方面提出3项具体任务;②实施徽剧振兴工程,在地方戏曲、徽州民俗演出方面提出具体任务;③发展影视产业,在打造影视制作产业链、打造影视基地、影视创作、举办黄山电影节等方面提出等4项具体任务;④打造摄影写生艺术创作聚集地,在打造百佳摄影点与摄影大赛、写生基地与文化节、艺术空间聚落等3等方面提出3项具体任务;⑤全面提升文博旅游,在现有场馆提升、市场化引进、举办展览、场馆延时错峰开放等方面提出4项具体任务;⑥大力发展徽派古建产业,在引育古建企业、拓展外埠市场、古建产业园、古建工匠、古建产业链延伸及徽派古建产值等方面提出6项具体任务;⑦建设国际合作交流基地,提出留学生文化研学基地打造、建设徽文化国际交流体验中心等具体任务。二是深入开展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主要包括加强文化载体保护、打造文化遗产保护新典范、深入开发名人文化资源等方面内容。

在创意经济方面。一是开发培育世界一流文化创意产品。在打造“黄山文创潮品”、推动特色工艺与非遗项目产业化、加快数字创意产品开发、推动创意创新赋能三次产业等四个方面提出8项具体任务。二是建设国际知名创新创意集聚地。重点从物理空间和平台建设角度出发,在打造世界级创意部落、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平台、营造一流创新创意场景、打造顶级创意品牌矩阵等四个方面提出9项具体任务。

在体育赛事方面。一是建设全球著名体育赛事城市。在办好国际性自主品牌赛事、引进国际国内品牌赛事活动、多领域多层次拓展赛事活动等方面提出8项具体目标任务。二是打造世界顶尖体育赛事基地。重点完善提升各类赛事活动场地,在打造马拉松和骑行友好型城市、打造世界最美水上运动胜地、打造低空飞行营地、建设电子竞技产业基地、加快冰雪赛事设施建设、提升完善主客共享体育运动场所等方面提出10项具体目标任务。三是培育壮大体育赛事业态,在支持体育赛事相关产业孵化、加强与国际国内体育机构交流合作、加强体育培训机构和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9项具体任务。

在会展产业方面。一是打造“国际会客厅”和国际会展之都,在培育做大现有国际会展品牌、用双招双引的打法扩大会展规模、大力发展展览展示业态三个方面提出7项具体目标任务。二是构建会展经济新生态。重点从打造会展物理空间的角度,明确高水平建设高端化会展场馆的目标,提出建成黄山国际会展中心、打造“国际会客厅”、开发中国高端商务会议黄金水道、完善黟县会展设施、引进远景项目等5项具体任务。另包括高标准打造专业化会展运营团队、高质量推动会展数字化发展、推动会展跨界融合等方面具体任务。

第四部分,加强文旅宣传营销。包括构建旅游营销体系、实施“引客入黄”行动等具体内容。

第五部分,强化支撑体系建设。包括加快旅游发展绿色化、推进旅游环境美化、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服务全面升级、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具体内容。

第六部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支持政策2条、金融支持政策2条、土地支持政策4条、人才智力支持政策5条。

第七部分,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项目支撑、壮大市场主体、强化评估督导等内容。

黄山市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青春友好的旅游强市和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根据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和市委七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顺应消费升级和现代旅游发展新趋势,立足生态型、锚定国际化、对标世界级,强化市场化运作和平台化思维,面向高品质消费需求,大力增强产品竞争力、产业融合力、项目带动力、服务支撑力、品牌传播力,推动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康养旅游升级、旅游产业向跨界融合的高端服务业延伸,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医疗康养、文化服务、创意经济、体育赛事、会展经济等高端服务业集群,通过生态高颜值向经济高价值转化,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当龙头、作示范,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黄山贡献。

  (二)建设步骤和目标

按照“一年开好头、五年见成效、十年成规模”的建设步骤,一张蓝图、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

2024年,大黄山建设大幕全面拉开,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和小微项目,布局一批能够带流量、聚营收、能变现的新业态、新产品,推出一批文旅新线路、新场景,六大高端服务业细分领域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全市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10%、突破9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2%、突破830亿元,入境游客数超10万人次,过夜登记游客超3000万人次,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35%以上。

到2028年,大黄山建设取得显著性成效,六大高端服务业集群发展加速,年营收超百亿元文旅企业1家、超10亿元文旅企业达到3家以上。全市旅游接待量超1.3亿人次,入境游客数显著增加,旅游总收入超1400亿元,过夜登记游客超4500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5%。

到2033年,大黄山建设迈上新台阶,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目的地享誉世界,市场、资本、平台活力持续激发,高品质、世界级景区、度假区吸引力持续增强,新业态蓬勃发展,全市旅游接待量超1.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2100亿元,入境游客数跨越式增长,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六大高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二、总体布局

以黄山为纵坐标、新安江为横坐标,构建“山水村夜”文旅产业新坐标系,形成以大黄山核心引领,7大主题功能板块衔接映照,大项目微项目协同支撑、大区域协同联动的“1+7+N”布局。

   (一)打造大黄山核心高地

依托黄山和徽州两个顶流IP,打造世界级旅游吸引物,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乃至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大黄山四市联动。

   (二)建设7大主题功能板块

打造大黄山世界级景区。以黄山为核心,联动齐云山、牯牛降、清凉峰,建设环黄山世界级度假胜地、环齐云山旅游度假区、环牯牛降休闲旅游带、环清凉峰休闲旅游带,推动山上山下协同发展、镇村景一体发展,打造世界级山岳度假目的地。

打造新安江诗画长廊。依托新安江、丰乐河、横江、率水等江河资源,建设新安江生态旅游带、横江产城旅融合发展走廊、率水生态旅游走廊,推进沿线村落开发,推出观光体验、休闲娱乐、康养旅居、商务会展等高端产品,打造诗画山水胜地。

打造环太平湖运动休闲度假基地。以太平湖为核心,建设世界级运动休闲度假基地,联动月潭湖、丰乐湖区域文旅发展,推动水上运动和山地运动联动发展,推进“体育+旅游”“运动+休闲”双向融合,打造国际山水运动休闲度假目的地。

打造皖南古村落满天星。发挥山水田园、山林湿地、原貌民居等资源优势,聚焦文化体验、乡村康养度假、湖光山色、医养茶香、都市乡村等不同主题,建设屯休都市乡村带、黄山区湖光山色村落群、徽歙文化乡愁村落群、黟县国际乡村会客厅、祁门县医养茶香村落群,打造高颜值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

打造中国东部醉美风景道。以国省干道、县乡公路、徽州古道等为经脉,串联山脉、水脉、文脉、商脉、人脉,推进徽州古道保护开发利用,系统开发交旅融合产品,推动全域旅游点、线、面一体化发展,打造交旅融合黄山样板。

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大花园。以特色茶园、田园、花园、果园、药园、戏园、非遗园、文博园等为依托,建设一批诗意田园,布局一批特色文化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烟雨徽州田园村居度假目的地。

打造都市休闲美食文化街区。依托古城、古街等资源,聚力建设国际屯溪休闲都市、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持续推进文化传承、场景营造、时尚注入、科技赋能、业态升级,打造古风古韵、国际国潮交相辉映、完美融合的现代都市。

   (三)构筑N个项目支撑

实施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先行区建设。将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作为大黄山建设先行区,率先布局建设一批新业态项目,探索开发建设新模式,先行先试政策措施。(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等负责)

实施大黄山重大工程领航行动。坚持大景区建设、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育,遴选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先行区、全国首个轨道上的主题乐园、新安江诗画长廊、黄山武阳湾旅游度假区、黄山国际会客厅、黄山温泉—逍遥亭休闲康养度假区、环牯牛降休闲康养旅游带(西黄山“林之梦”项目)、东黄山国际休闲度假区、黄山西大门文旅休闲度假区、环太平湖运动休闲度假基地、黄山关麓国际康养项目、休宁县横江一江两岸融合发展项目、三江口滨水文化旅游度假区、大灵山旅游度假区等14个重大项目为突破口,由市领导牵头推进,打造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在全域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市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实施乡村满天星场景工程。以和美乡村为载体构建消费新场景,联合名企、名校、名人、名师、名景、名店等各类资源,在企业兴乡、能人助乡等10个领域,每年开展、实施3个以上活动或项目,通过十年时间,打造300个以上可操作、带动力强的重点工程,连点成线、串线成面,构建全域乡村振兴新格局。推进企业兴乡,推出一批特色村落,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开展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打造一批“五美村落”。推进能人助乡,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等能人回乡参与建设。推进人才下乡,创建一批研学实践村落,吸引高校在黄山市建设实践课堂和研学基地。推进精英驻乡,创建一批数字游民基地,实现边工作、边旅行、边度假、边交友、边学习、边创业的数字游民模式。推进社团暖乡,创建一批团建胜地,吸引各类企业开展企业团建和会务会奖活动。推进流量焕乡,创建一批品牌赛事,举办符合当地特色的多类别、多层级品牌赛事。推进名品靓乡,打造一批发布会场景,引导知名企业开展产品发布、品牌宣传。推进消费兴乡,开发一批伴手礼,打造一批特色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地标农产品。推进文化润乡,打造一批民俗盛会,举办非遗展示、农俗节会、生活风俗等民俗活动。推进知识富乡,举办一批新业培训,培养符合新业态发展要求的乡村人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委人才办等负责)

    三、建成世界级休闲度假产业集群

   (一)高质量打造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景区度假区

1.打造大黄山世界级景区。依托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等5A级景区,创建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景区。推进新安江山水画廊、花山谜窟景区争创5A级景区,推进一批景区创建4A级景区。(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林业局,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风景区管委会、黄山高新区管委会、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等负责〔以下事项均需有关属地落实,不再列出〕)

2.打造高能级旅游度假区。打造黟县国际乡村旅游、太平湖、东黄山、新安江山水画廊、大灵山、齐云山、汤口温泉等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力争5年内新创成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市文化和旅游局等负责)

3.打造中国画里乡村。摸排建立乡村旅游资源库,强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深入实施“百村精品、千村和美”工程,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策”,持续打响“绿野仙踪西溪南”“梦里老家、诗画祖源”“康养沃土 书香关麓”等品牌,到2027年,建成200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支持黟县乡村旅游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提档升级。(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负责)

   (二)高水平培育国际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4.建设以徽菜好物为代表的“世界美食之都”。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推动徽州名吃走向世界、世界名吃走进黄山,培育米其林、黑珍珠餐厅。大力发展徽州美食,保护、传承和开发徽菜“老字号”,建立徽菜美食推广中心,支持本土餐饮品牌发展壮大,推动徽商故里等本地优势品牌走出去。积极发展天南海北菜系的多元化餐饮,引进海内外知名美食品牌50家以上,招引一批知名网红餐饮品牌落地。打造美食街、夜食街等餐饮集聚区20个以上,推出一批极具徽派特色、田园风光的野奢精品美食点。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通过绿色生态种养或现代高新技术打造健康化、绿色化、有机化产品。推动徽派预制菜产业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引育一批预制菜企业总部和加工基地。加强徽州美食文化宣传推广,持续办好“徽菜美食嘉年华暨徽菜产业发展大会”“新徽菜·名徽厨”等活动,组织开展“经典徽菜、徽菜大师、美食体验店”等评选。打造中国名茶之都永久性会址及黄山农特产品会展中心。借助展会、节会和赛事活动,促进美食与不同节会活动有机融合。培育一批限上美食企业、餐饮集团,力争餐饮业营业额年均增长15%以上。(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负责)

5.打造世界知名顶级酒店集群。建设“八音迭奏”全球顶级高端酒店群,引进适应国际游客需求的国际高端连锁酒店和高端特色酒店,两年实现世界八大高端酒店集团全覆盖。持续打响徽州美宿品牌,出台实施《黄山市民宿促进和管理条例》,有效盘活农民住宅、旧厂房仓库等闲置资产,借鉴“裸心谷”“自在谷”模式建设徽派民宿、现代民宿,打造若干极具品牌效益的美宿群;争创国家等级旅游民宿、“皖美金宿”“皖美银宿”等优质民宿;引育一批民宿酒店管理公司和酒店管家,对民宿集群进行一体化经营管理和统一结算。培育新型住宿设施,引进培育高端旅居车营地、自驾车营地、帐篷酒店。力争住宿业营业额年均增长15%以上。(市投资促进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等负责)

6.打造“中国东部自驾游天堂”。推出皖浙1号、环太平湖、醉美218、徽州天路等精品旅游风景道,发布30条以上自驾游、体育游精品线路,支持旅行社对线路进行包装推广,组织不同主题的“乐玩徽州”自驾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时时有人气。发展与自驾游相适应的汽车租赁、露营服务等业态,完善旅游驿站、观景平台、停车场、充电桩等配套建设,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最友好旅游目的地城市。引导微景点、主题酒店、房车营地、户外运动等业态向自驾游线路集聚,做到“一线一特色”“一线一闭环”。建设开放式交旅融合服务区。(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体育局等负责)

7.打造全国知名研学之都。围绕“课本游”“文化游”“科普游”等,开发一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系列优秀研学课程,每年评选发布“黄山研学十佳精品课程”,打响“研学黄山”品牌。积极举办、承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打造全国青少年各类赛事的最大品牌IP。建设一批高端研学(实践)基地,创建国家级、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大力推广“古徽州·72小时·奇遇记”进校园,联动推出一批研学亲子游精品线路。加强导游培训,大力提升研学游导游专业化水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等负责)

8.打造多元主题定制化的高端旅游首选地。以“时尚、健康、快乐”为主题,重点开发美食旅游、温泉度假、亲子游乐、结婚旅行、婚纱摄影等主题游。以“生态、绿色、高端、休闲、智慧”为主题,打造以森林漫游、湿地体验、湖畔度假、休闲娱乐、生物多样性体验等为重点的生态度假新业态新产品。以“探险、攀岩、登山、速降”等为主题,推出一批探秘游。以“户外运动、古道徒步、太极”等为主题,推出一批健身游。围绕多元化、定制化的定位,完善相应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旅行社策划包装旅游精品线路,针对游客个性化需求开发设计定制化产品,力争前5年旅行社营收年均增长20%以上。(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体育局等负责)

9.构建“乐享黄山”文旅消费新场景。对接世界级高端资源,积极布局引进大型旅游综合体。实施“黄山商业地标”计划,建设提升一批时尚街区,争创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在东黄山和三江口区域打造比肩国际水准的综合性购物中心。围绕“1+7”区域公用品牌打造黄山特产连锁购物中心。探索建设中国黄山免税购物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店,招引一批服装、珠宝、玩具、化妆品、工艺美术等行业国内国际顶尖品牌落地黄山。充分运用东南亚客货航线,开展东南亚精品特产专卖。支持本土消费品牌加速崛起,打造黄山购物节品牌。每年评选发布“乐享黄山”文旅消费新场景20强。积极发展夜间消费,壮大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宿、夜展、夜演、夜读规模,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出一批具有黄山特色、独特标识、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文旅夜消费场景。力争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年均增长15%以上。(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投资促进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10.打造“Z世代”潮趣网红打卡地。积极发展音乐嘉年华、非遗演艺、露营、主题乐园等嗨玩新业态,建设全国首个轨道上的主题乐园、汽车主题乐园、恐龙主题乐园等,打造亲子乐园集群。(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发展和改革委等负责)

   (三)高层次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11.加强与国际旅游机构合作。支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世界旅游业理事会、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世界旅游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在黄山市设立办事处,支持境外旅行企业在黄山市设立分支机构。(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外办等负责)

12.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承办国际文化交流节会,开展国际性赛事娱乐活动。加强国际友好城市、友好景区建设,争取与更多国外城市、景区缔结友好关系。积极争取建立北上广—大黄山入境旅游枢纽合作机制。(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外办、市体育局等负责)

    四、建成世界级医疗康养产业集群

   (一)打造国际康养旅居最佳栖息地

13.深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建设。重点打造新安医学研究院暨国际健康怡养综合示范区、潜口康养基地等,构建“医、养、健、游、学、食”全链条高端康养体系,争取长三角生态绿色康养基地挂牌。(市卫生健康委、黄山建投集团、市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14.加快建设高端特色康养示范基地。围绕天然氧吧、避暑胜地等推出康养产品,创成安徽省长三角康养基地10个以上。以养生养老为重点,争取5年内培育1—2个世界级标准医养社区。结合森林特色资源,创成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3个以上、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5个以上,发展心灵抚慰、森林疗浴、森林食疗、药疗等服务项目。发展“田园+康养+文旅”,每年推出一批旅居养生养老基地。(市民政局、市林业局、市卫生健康委等负责)

   (二)丰富康养产品供给

15.打响黄山特色康养品牌。实施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八大工程”,培育“养生+养心+养神”沉浸式体验模式,举办新安医学大会。打响“养在黄山四季里”品牌,推出一批中医药健康、温泉疗养、国潮文化康养等产品。创建黄山市“十大康养旅游品牌”,每年推出一批康养景区、乡村、膳食等基地和线路。制定彰显黄山特色的“五优康养”标准,明确具体指标和服务规范。积极申办康养产业大会、博览会、论坛等系列活动。打造“黄山护工”高端特色品牌,提供高品质、标准化、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服务。探索建立康养城市联盟,推动医保服务互认互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等负责)

16.加大对外招康引养。以上海为中心,通过旅行社、养老机构等渠道,持续招引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活力老人来黄疗养。持续提升省级职工疗休养基地建设水平,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吸引国内外机构、人员来黄疗休养。加强服务人员培训,达到国际一流疗休养服务标准。(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民政局、市总工会等负责)

   (三)构建现代化康养产业体系

17.创新发展医药产业。实施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加快“新安名方”到“新安名药”转化,推动创新中药研发与产业化。培育壮大祁门蛇药集团,推进中医药产品进景区、进民宿。支持中药配方颗粒剂试点生产,培育中药饮片品牌。积极发展干细胞消费级产品研发应用,支持企业重点开发有关抗体药物。(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等负责)

18.大力发展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谋划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招引一批知名企业来黄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培育、集聚医疗器械专业化人才。(市卫生健康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人才办等负责)

19.提升医疗能力建设。加强新安医学传承创新中心内涵建设,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堂和学部委员研修基地等建设,发挥新安医学研究院、王琦书院黄山分院作用。擦亮“新安医学”金字招牌,推出一批药浴、推拿、针灸、调理、慢病预防等特色中医诊治和运动康养项目。加快建设区域性互联网医院,打造“线下+线上”名医大家一体化中医药智慧共享服务平台。谋划建设黄山国际康养学院。推动与中国健康养老集团等机构合作,争取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数据资源局、黄山建投集团、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健康职业学院等负责)

20.发展医美行业。加强与医美产业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高端品牌医美企业入驻。规划建设黄山国际医学美容中心、黄山国际抗衰老中心,发展美容外科手术、激光美容、微整形、口腔美容、美容护理等先进医疗美容技术。引进国际国内龙头企业,推动高端注射、美容护肤等医美产品研发和生产。(市卫生健康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负责)

21.发展高端健康管理。引进知名品牌体检机构,提供健康体检、预防保健、特色医疗等服务。规划建设黄山国际健康管理中心和国际健康体检中心,引进2—3家具有国际水平的独立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开展分子诊断、基因检测等检验服务。(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等负责)

22.研究开发食疗产品。推动药食同源衍生产品研发,研究开发高端特色康复药膳、养生保健产品、特医食品等,打响“新安养生宴”品牌,每年评选发布“十大食疗养生菜品”。(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负责)

    五、建成世界级文化服务业产业集群

   (一)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23.创新发展世界级演艺产品。实现山水实景、剧场式、沉浸式、数字化等国际主流演艺业态全覆盖,推进宏村阿菊常态化演出,提升和推出“只此青绿”“飞跃地平线”“黄山·千古情”“月映古城·徽府有喜”等沉浸式、交互式主题旅游演艺产品,探索引进培育“只有”“印象”“又见”等模式的主题演艺。盘活香茗剧场,开发“三江口”“屯浦归帆”等爆款演艺,在古村落和街区建设一批演艺小剧场、非遗集市。大力引进知名的演艺团体和经纪机构,申报世界级文博会、艺术博览会、文化艺术节,每年推出3—5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节、嘉年华、狂欢节、戏曲节等大型表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宣传部等负责)

24.实施徽剧振兴工程。挖掘、整理、复排一批传统(保留)剧目,对徽州鱼灯、轩辕车会、目连戏、傩戏等一批地方戏曲、徽州民俗进行改编和艺术提升,在古城、古镇、古街等场景进行常态化演出。(市文化和旅游局等负责)

25.大力发展影视产业。与长城影视、阿莱、爱奇艺等国内外著名电影传媒公司平台合作,建设新型摄影棚,完善影视制作产业链,打造影视拍摄基地。促进影视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争创“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取景创作《千年徽州》等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电影、电视连续剧、动漫等作品。创办举办黄山电影节等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等负责)

26.打造摄影写生艺术创作聚集地。进一步打响百佳摄影点品牌,举办国际摄影展、摄影大赛,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写生(书画)基地,支持黟县、歙县等写生村镇做优做强,举办中国黄山写生文化节,发布“黄山十佳特色写生摄影线路”,邀请国内外艺术家来黄创作。牵手上海大学、安徽艺术学院、安徽艺术职院等高校院所,打造艺术空间聚落,举办时装秀、艺术展、画展等活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联等负责)

27.全面提升文博旅游。提升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状元博物馆等现有场馆建设水平,增加优质展品及内容供给,增强旅游休闲功能,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陈列展示、观众服务、文创产品开发领域的应用。市场化引进国际水准的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构建主题鲜明、模式成熟、差异化发展的文博场馆发展格局,打造主客共享文化旅游服务新空间。定期举办以精美文物、精彩故事、精品文化为主体的巡回展览。鼓励各类文博场馆延时错峰开放。(市文化和旅游局等负责)

28.大力发展徽派古建产业。引育古建龙头企业,培育古建设计、施工、监理人才队伍。鼓励古建筑企业拓展外埠市场,与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共同拓展工程承包业务。加快建设徽派古建产业园和古建交易市场,持续办好徽派古建产业大会。每年选树“十大徽州古建工匠”。推进古建产业链延伸,推动建筑向工艺品、伴手礼、研学产品等转化。力争徽派古建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负责)

29.建设国际合作交流基地。打造来华留学生文化研学基地,推进徽文化输出,定期开展“海外华文媒体走读黄山”“留学生黄山行”等活动。与外交学院共建徽文化国际交流体验中心,建设路易•艾黎暨中国工合浙皖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外办等负责)

   (二)深入开展文化资源保护开发

30.加强文化载体保护。实施徽风皖韵世界遗产保护利用、“村落徽州”古建筑群保护利用、“徽商故里”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等工程,开展文物资源大普查,建设文物资源数据库,分类分级制定保护目录和保护计划。(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负责)

31.打造文化遗产保护新典范。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建设,创建安徽黄山古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化公园。争取设立国家徽学研究院、国家版本馆文房四宝专题馆。推进歙县徽州古城城墙、祁门县万里茶道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宣传部、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社科联等负责)

32.深入开发名人文化资源。挖掘黄宾虹、陶行知、王茂荫、戴震、程大位、汪机等名人资源,赋予新时代文化教育功能,定期开展徽学学术大会、徽学大讲堂等优秀品牌文化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社科联等负责)

    六、建成世界级创意产业集群

   (一)开发培育世界一流文化创意产品

33.培育“黄山文创潮品”。以徽墨、歙砚等现有文化非遗元素及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发展当代工艺品、文化艺术品和高端伴手礼,积极开发文创产品盲盒,每年评选发布“黄山十佳品质特产伴手礼”“黄山十佳旅游商品(文创产品)”等。鼓励景区、文博单位依托优势资源、品牌形象等要素研发文创产品。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等负责)

34.推动特色工艺、非遗项目产业化。推动特色传统工艺品产业化发展,高水平建设一批非遗工坊、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定期举办或参加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等负责)

35.加快数字创意产品开发。加快元宇宙研究应用,谋划成立元宇宙研究中心,发展数字文创、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数字藏品等新业态。(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科技局、市数据资源局等负责)

36.推动创意创新赋能三次产业。以时尚创意、科技创新赋能农业、工业和文旅、文博、会展、商贸等产业发展。依托黄山、徽州两个顶流IP拓展至子IP,形成全市文化旅游IP图谱,推动IP形象化、资产化、版权化、运营化、场景化,打造品牌化的创意衍生产品和服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举办“揭榜挂帅”等活动,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组建数字创意服务平台公司,打通供需两端合作渠道。(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负责)

   (二)建设国际知名创新创意集聚地

37.打造世界级创意部落。依托一批徽州村落、城市院落,积极招引知名企业入驻第二总部、第二办公地,规划建设一批设计产业、基金行业、艺术创造村落院落。积极引进或合作共建一批创意创作实训基地、高端艺术设计室、艺术家(大师)工作室等,大力引进以工业、建筑、景观、时尚、软件等设计为重点的创意设计企业。每年培育发布“黄山十佳新业态村落”。(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投资促进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黄山高新区管委会等负责)

38.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加快推进文创小镇、徽艺小镇、西溪南创意小镇、齐云旅游小镇、中安科创城等创意产业平台和文创产业街区建设,聚焦文化创意、工业设计、人工智能等细分专业领域,支持设计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社会力量建设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孵化器,打造十个以上“黄山微创意谷”。(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投资促进局,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等负责)

39.营造一流创新创意场景。推动徽州古城、黟县古城、屯溪老街河街、黎阳水街、万安老街、岩寺老街等创意升级,策划“NPC式”旅游场景。推动创意元素融入景区、街区、酒店、线路。(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等负责)

40.打造顶级创意品牌矩阵。用好长三角(黄山)国际创意研究院等创意产业服务平台,争取“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在我市设立“展示周”,谋划建设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和拍卖公司。依托黄山学院和长三角高校等教育资源,谋划打造城西“创智天地”和“双创学院”。持续举办乡村生活美学设计大赛、中国黄山“迎客松”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每年评选“黄山十佳徽创客”。(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负责)

    七、建成世界级体育赛事产业集群

   (一)建设全球著名体育赛事城市

41.办好国际性自主品牌赛事。对标国际高端赛事,谋划承办世界级高水平赛事活动,定期举办环黄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黄山马拉松赛、中国(黄山)黟县国际自行车公开赛、黄山太平湖铁人三项、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等精品赛事,扩大中国黄山·登山、骑行、论剑、越野、水上五大自主赛事品牌影响力。(市体育局等负责)

42.引进国际国内品牌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品牌赛事活动。积极对接国家棋类协会,承办全国性知名象棋、围棋等棋类赛事,谋划打造“徽州杯”全国象棋、围棋公开赛。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等球类运动以及桥牌、斯诺克等智力运动领域,探索若干国际化体育赛事。积极引进水上、电竞等各类国际国内体育品牌赛事活动,打造若干职业联赛主场。(市体育局等负责)

43.多领域多层次拓展赛事活动。积极申办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和全国汽车(房车)露营集结赛。打造和平精英、英雄联盟、王者荣耀城市英雄争霸赛等电竞赛事品牌,联合企业举办电竞大会、电竞论坛、电竞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支持举办“村超”“村BA”等“黄山村赛”。(市体育局等负责)

   (二)打造世界顶尖体育赛事基地

44.打造马拉松和骑行友好型城市。推进自行车赛事设施建设,打造串联黄山、太平湖、牯牛降、月潭湖等景区的马拉松、自行车赛道,沿途规划建设若干别具特色、设施齐全的赛事营地。对标环法自行车赛,探索设计可串联大黄山区域景区景点、文化遗产的世界最美环形自行车赛路线,打造大黄山世界最美自行车赛。(市体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林业局等负责)

45.打造世界最美水上运动胜地。建设太平湖世界级运动休闲度假基地,丰富摩托艇、浆板、水上飞行器、尾波冲浪等水上运动休闲项目,开发游艇(轮)+垂钓、+度假、+商务等高端休闲体验产品。(市体育局等负责)

46.打造低空飞行营地。推进航空运动旅游营地建设,谋划实施黄山区通航艺术研学基地项目,建设飞行员之家和航空俱乐部,举办国际滑翔伞飞行等体验赛事。(市体育局,黟县人民政府、黄山区人民政府等负责)

47.建设电子竞技产业基地。依托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等建设一批涵盖战队训练、竞技直播、现场观赛的专业综合电竞馆和电竞特色展示馆、电竞周边文化馆等消费载体。(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市体育局等负责)

48.加快冰雪赛事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冰雪运动世界、滑雪度假村等项目,推动滑雪场、冰雪馆建设。(市体育局等负责)

49.提升完善主客共享体育运动场所。谋划建设可承办国际大型赛事的室外综合性体育中心。加快黄山松柏高尔夫升级,提升埃弗特网球培训中心等建设水平,打造若干个国家级和省级体育训练基地。加强徽州古道保护修复利用,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健身步道、登山道。完善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公园、青少年户外运动基地和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加速智慧体育场馆改造。(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负责)

   (三)培育壮大体育赛事业态

50.支持体育赛事相关产业孵化。重点扶持全民健身服务、竞赛表演、运动休闲、体育文创、体育用品制售等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体育企业,培育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市场化、国际化、特色化的体育俱乐部,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定期举办黄山体育类节庆活动。力争体育产业营收年均增长15%以上。支持具备申报条件的主体申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单位、项目)。申报发行以大黄山、徽文化为主题的即开型体育彩票。(市体育局等负责)

51.加强与国际国内体育机构交流合作。争取国际性、区域性体育组织(分支机构)落户黄山。(市体育局、市外办等负责)

52.加强体育培训机构和产业基地建设。争创国家体育消费活力城市,推进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2—3个全国、全省连锁体育培训机构,搭建体育论坛、项目培训、冬夏令营等体育产业发展平台。(市体育局等负责)

     八、建成世界级会展产业集群

    (一)打造“国际会客厅”和国际会展之都

53.培育做大现有国际会展品牌。推动RCEP地方政府合作论坛永久会址落户,争取举办国际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论坛并打造永久会场。申办中国(黄山)国际文化旅游高层论坛,争取承办中国屯溪“一带一路”文化论坛,打造文化旅游“达沃斯”。落实与外交学院、黄山学院合作协议,打造服务外交外事活动基地。提升黄山会展活动档次能级和国际化水平,积极争取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等认证。(市外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负责)

54.用双招双引的打法扩大会展规模。瞄准重点国际国内高端行业组织、国家级商会协会、世界500强知名企业,争取世界级论坛、国际性企业年会、学术会议、产业发展大会和千人大会等更多国际国内会议活动、知名会展落地黄山。(市商务局、市外办、市文化和旅游局等负责)

55.大力发展展览展示业态。加强大型展览活动申办力度,加强与国家、省级部门、协会及展览机构联系,加快建立与“一带一路”重点沿线国家的贸促组织、展览机构联络机制,重点引进举办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展览会、博览会。积极举办一批国际拍卖会、发布会等。创办举办大黄山文旅展销会。(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负责)

   (二)构建会展经济新生态

56.高水平建设高端化会展场馆。建成黄山国际会展中心,加快培育形成规模,尽早启动二期展馆建设。瞄准屯溪区“国际会客厅”定位,将屯溪区打造为会议会展集聚地,推动“五朵金花”会展基地、雨润度假区、水云间等会展集群建设,确保单个会议会展接待能力提高至2500人以上。开发“三江口—千岛湖”中国高端商务会议黄金水道,培育多样化的会展业态。完善黟县民宿集群会议会展设施,将黟县打造为高端商务会展基地。引进远景全球绿色发展中心项目。(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黄山建投集团、黄山旅游股份等负责)

57.高标准打造专业化会展运营团队。加强与国内外顶级会展机构对接合作,引进国内外一流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团队在黄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本土专业会展服务企业和团队。培育30家以上专业会展和配套服务企业。(市商务局等负责)

58.高质量推动会展数字化发展。发展智能会展,实现数据赋能会展安全、防疫服务。大力发展“云展览”“云对接”“云推介”“云洽谈”等新业态。(市商务局、市数据资源局等负责)

59.推动会展跨界融合。做大做强会展产业链,推动展、会、节、赛融合发展。完善会展场馆周边配套基础设施,推动周边酒店餐饮、商业零售、商务办公、交通集散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等负责)

    九、加强文旅宣传营销

60.构建旅游营销体系。深化“创意黄山 美在徽州”城市品牌全球推广,制定整体营销计划,聚焦“吾心安处是黄山”,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强化与官方媒体、新媒体合作,加快构建大黄山国际传播矩阵。争取文化和旅游部驻外办事处和文化中心官方平台宣传支持,利用国际通行话语体系宣传推介黄山,鼓励在国外重要客源地区设立宣传推广中心。强化与外交学院、中国美院等合作,与上海大学共建黄山国际传播研究院。(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外办等负责)

61.实施“引客入黄”行动。优化门票“免减优”政策,探索推出多种旅游门票套餐,常态化举办“四季黄山”发布会活动。加强大黄山四市协同,深度开发长三角客源市场,共推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衢黄南饶“联盟花园”等建设,加强地区间政商企多层次合作。推进与京津冀、珠三角、东三省及西北地区等重点区域合作,推进产品互联、游客互送、市场共拓,拓展“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港澳台等境外客源市场。(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外办等负责)

    十、强化支撑体系建设

   (一)加快旅游发展绿色化

62.推进配套设施绿色化改造。建立健全以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为核心的绿色旅游标准化体系。推进节能节水型景区、酒店和旅游村镇建设,全面实现滨水、山地等旅游景区污水集中处理。4A级以上旅游景区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停车场并配备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林业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等负责)

63.开展旅游产业生态保护行动。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推进垃圾分类,治理塑料污染,倡导“光盘”行动。降低旅游行业资源消耗强度,推进生态旅游景区碳中和。复制推广黄山风景区零碳景区建设经验,推动齐云山、牯牛降、大灵山创成山岳型零碳景区。鼓励节能服务机构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展旅游能耗综合管理利用。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做好预约调控、环境监测、流量疏导,实现游客流量控制与环境容量监测数据共享。(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林业局等负责)

    (二)推进旅游环境美化

64.持续实施微改造精提升行动。聚焦第一印象,提升屯溪国际机场、高铁站、汽车站等城市窗口品质颜值。以“席地而坐”标准组织实施景区景点、城市道路、城乡人居环境、公共空间等洁净行动,全面推进城镇、乡村、景区景点等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打造最干净景区、最干净城市。推动“五微”到“五美”迭代升级,有机融合自然生态和文化元素,增强游客体验感、舒适度。(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等负责)

   (三)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利用

65.打造中国“两山”理论重要实践地。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格限制生态保护重要区旅游开发类型和开发强度。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大力实施“六大森林”行动、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深入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省级试点建设,积极争创国家试点。统筹发展可再生能源。扎实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合作区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提升、绿色产业提质增效等五大行动,深入推进“浙皖合作十件事”。积极申建全省农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市场,加快打造长三角区域性绿色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市生态环境局、市新保中心、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黄山信投集团等负责)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6.推进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屯溪国际机场迁建前期工作,推进黄山区、黟县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推动现有屯溪国际机场恢复、增开、加密国际国内航线航班和包机,积极拓展东南亚等地区航线,探索“客货共补”模式。探索建立大黄山城市机场联盟,开发低空短途运输航线。提升高铁出行便利度,运营池黄高铁,推进杭临绩(黄)、黄(衢)金、阜六景、宿望(黄)宣等铁路前期工作。推动建设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旅游铁路。加密高速公路网,开工建设德上高速祁门至皖赣界段,谋划建设徽州区至黟县、黄山区至祁门县高速,推进区县城、主要景区间快速路建设,打通与毗邻地区的“断头路”。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对部分高速公路限速值予以适当提高。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提升黄山北站枢纽功能,提升建设一批县乡客运枢纽节点,完善“机场+车站+公路+景区”无缝接驳网络。提升水运通航能力,加快实施新安江航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打造“山水画廊”黄金旅游水道,研究谋划“诗画新安—富春山居—千年运河—潮涌钱塘”水上黄金旅游线。(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水利局、黄山机场、市公安局、黄山建投集团等负责)

67.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大黄山旅游标识标记标牌提升工程,提升游客文旅体验。实施旅游交通联动工程,打通主干道和旅游景区、景区和景区、黄山风景区四个门户之间的连接通道,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延伸至旅游乡镇和乡村旅游点。健全慢行交通系统及配套设施,加强绿道、郊野公园等微循环休闲设施建设,布局建设城市“徽客厅”、口袋公园、体育公园、街头游园等主客共享空间,持续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推进停车场建设,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位错时开放,加强智慧停车系统建设,解决城区、景区停车难问题。(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负责)

68.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推进5G网络布局和应用,提升重点景区5G网络覆盖水平。加快完善物联网感知设施,推动无人化、非接触式基础设施普及与应用。加强与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合作,加快部署区块链服务网络节点建设,打造专业领域区块链应用服务平台。合理布局建设通用数据中心、智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推进大模型在文旅、生态和金融等领域应用。全面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数据资源局等负责)

   (五)推动旅游服务全面升级

69.强化景区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服务质量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接轨,加快推进景点旅游标识系统、涉旅企业的旅游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系统提升国际化标识标牌、旅游驿站、集散中心。(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等负责)

70.加快旅游智慧化建设。深化“黄山旅游官方平台”建设,拓展完善文旅态势、客流监测、文旅监管、精准营销、电商平台、云游平台等智慧文旅应用场景。完善景区分时预约制度,普及语音地图、扫码识景、刷脸消费、无感支付、电子导览图等,共享旅游服务与监管数据。(黄山旅游股份公司、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数据资源局等负责)

71.提高入境旅游消费便利化水平。推进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落地,提升入境来黄人员支付服务水平,改善外卡收单和外币兑换服务,优化入境消费移动支付和外币卡使用环境。(市公安局、市商务局、人行黄山市分行、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等负责)

72.持续深化现代旅游治理体系建设。开启“宠客”模式,组织实施“放心游黄山”行动。加大“柔性执法”力度和范围,改进道路交通、市场监管等管理方式,适当减少检查频次,在旅游黄金期实行“轻微交通违法只警告、不处罚”,营造暖心、舒心、温馨的旅游环境。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纠纷投诉处理机制,在城市细节中展现大黄山的青春友好、温情温度。(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等负责)

   (六)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7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鼓励全市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围绕大黄山发展定位和方向,加强重点学科和紧缺专业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高校合作,组建大黄山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壮大,积极引进省内外高校、职业学校来黄合作办学或设立分支机构。(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行知学校等负责)

74.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传染性疾病监测、监控和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各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办医或设立分支机构。提升山岳区域紧急医疗救援能力,争取建设国际优势学科医学中心(黄山国际医院)。(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十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财政支持政策

75.用好省大黄山建设专项资金,统筹文旅、服务业等市内相关产业发展资金、基金,支持大黄山项目建设、平台搭建、咨询服务等。争取大黄山产业投资基金落户黄山市。(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76.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公司信用类债券、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申报REITs基金,鼓励保险机构创新旅游保险产品。(市发展改革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黄山监管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负责)

   (二)金融支持政策

77.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支持企业抵(质)押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探索开展收费权、经营权及在建项目抵(质)押业务,开发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艺术品等质押融资产品。(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黄山监管分局、人行黄山市分行、市林业局等负责)

78.支持境外优质资本开展旅游项目投资、企业并购以及股权投资等金融服务创新。全域推广“村落徽州”绿色金融、生态EOD、VEP金融等新型投融资模式。(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黄山监管分局、人行黄山市分行等负责)

   (三)土地支持政策

79.落实“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机制,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林地定额指标保障大黄山重点项目建设。用好大黄山零星点状供地政策。探索建立规划“留白”机制,统筹预留不超过5%的城乡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暂不明确规划用地性质和具体用地范围,机动用于大黄山重点项目建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等负责)

80.争取全市域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

81.积极盘活存量资源,支持市场主体在不改变用地主体、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利用旧厂房、旧设施、旧仓库提供旅游休闲服务,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建设旅游项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

82.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和预期目标的生态保护修复主体,允许依法依规取得一定份额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从事旅游、康养、体育等产业开发,其中以林草地修复为主的项目,可利用不超过3%的修复面积,从事生态产业开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等负责)

    (四)人才智力支持政策

83.用好大黄山文化旅游创意发展协会,争取举办文旅创新发展论坛。(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

84.聚焦重点领域和人群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和各类高技能人才项目申报,积极申报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引才平台载体。(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85.加强民宿人才队伍建设,以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民宿产业学院为依托,持续创新民宿管理与运营专业课程,引进和培育一批民宿管理人才,线上、线下开展民宿管理人员培训,开展主旨演讲、行业对话、案例分享等活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等负责)

86.深入实施“迎客松英才计划”,培育乡村设计师、乡村推介官、乡村运营师,吸引设计师、艺术家、企业家、新海归等投身农文旅融合新实践。(市人才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负责)

87.建立旅游从业人员交流机制,联合开展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旅游人才。每年评选“黄山十名王牌导游”。(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负责)

   十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大黄山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做好大黄山城市联动发展轮值日常工作,定期开展协商交流、项目发布、市场促销等重大活动。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领域任务的具体推进,并在相关专项规划编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安排、重大体制创新方面予以支持。各区县、黄山风景区、黄山高新区、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要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形成责任清单。(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等负责)

   (二)强化项目支撑

建立大黄山建设重点项目库,优先纳入市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健全完善项目定期调度机制。各区县各设立重点建设片区,明确主攻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形成“片区+产业集群+项目”清单。定期编制发布黄山城市机会清单,促进供需对接、机会共享。谋划开展大黄山项目推介会,吸引“大资本”“大创意团队”投资、策划、运营。鼓励国有企业、强村公司等政府性平台,对闲置、低效利用文旅资源进行统一收储、统一招商。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作用,构建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会展招商等“招大引强”平台,积极采用产业生态招商、场景招商等新模式,建立完善社会化招商机制。(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投资促进局等负责)

   (三)壮大市场主体

开展大企业培育行动,促进本土文旅企业做大做强、跨界发展和“走出去”,加快打造黄山旅游集团百亿龙头企业,引领带动齐云投资、徽黄旅游、歙州农文旅、徽州区浪漫红、祁门石舜生态旅游等发展壮大。通过培育、收购等方式,推动本土文旅企业上市。加强与中青旅、携程、驴妈妈、抖音、华润、中国绿发等知名企业对接,着力推动一批龙头企业投资布局落地。支持文旅市场主体“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在酒店、民宿、景区、文创、旅行社、演艺、餐饮、商品加工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促进文旅市场主体集聚发展。(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投资促进局、市商务局等负责)

  (四)强化评估督导

对实施方案实施情况开展督导,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加强动态监测、跟踪分析、评估督查和定期调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期完成。推动文旅、体育、统计、公安、海关、市场监管、税务、交通、商务等部门统计数据的互联共享,强化文化旅游大数据分析,为高质量建设大黄山提供数据支撑。(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统计局、市公安局、市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数据资源局、黄山海关等负责)

结果反馈

反馈时间:2024-02-28 11:34

2024年1月25日,我机关就《关于公开征求《黄山市推进大黄山世界级 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通知》开展了意见征集,通过网站、电子邮箱、电话、信函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征集期间,我机关共收到意见建议0条。